Gilbert's Data Lab

Data drives thinking, thinking transforms data.

新創企業的貴人-投資公司

本文為作者與中央研究院資訊所何建民老師、台灣大學會計系王泰昌教授合作指導研究計畫的一部分。 主要討論新上市櫃公司的法人股東角色,法人股東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國外法人
  2. 國內上市櫃公司
  3. 國內投資/創投公司
  4. 金融業

根據前文我們了解臺灣的企業投資網絡中, 存在一個由各大財團、金融業、黨營事業等合成的主要群體。 既然在長期下持續維持此結構, 那麼有志於在臺灣上市櫃的企業應如何尋找創投資金?

好的創投資金可以有多種定義,如:

  1. 提供法律、財務、技術等協助
  2. 提供相關資源拓展公司業務
  3. 對公司營運現況提供建議
  4. 協助公司上市櫃

鑑於前三點不易觀察, 故我們試圖從第四點來討論好的創投公司。 分析資料來自於 TEJ 資料庫 1996-2014 間新上市櫃公司資訊, 根據各公司上市櫃前一年 12 月的董監名單進行統計。 從該資訊可得知各新上市櫃公司獲得哪些公司投資。

以下分析將就幾個層面依序討論新上市櫃公司的優勢:

  1. 歷年新上市櫃公司概況
  2. 法人董監事是否存在優勢?
  3. 主要群體的法人董監事是否存在優勢?
  4. 是否存在優秀的投資公司?
  5. 法人董監之間有何合作關係?

歷年新上市櫃公司概況

歷年的新上市櫃公司家數分佈如下:

png

而新上市櫃公司的產業分佈如下:

png

主要以電子相關產業為主。

新上市櫃與興櫃公司的法人董監比例是否偏高?

根據每年新上市櫃公司與興櫃公司的法人董監事資訊, 我們想了解新上市櫃公司的法人董監事比重是否明顯較高。

png

由圖中可見平均約有七成四左右的新上市櫃公司有法人董監事, 在興櫃公司之間其比率更高。 對於有意願在臺灣掛牌上市的新創企業而言, 法人股東多少可以為公司帶來些幫助。

主要群體的法人董監比例是否偏高?

那麼在新上市櫃與興櫃公司裡, 主要群體的法人董監比例是否偏高呢? 這點可以觀察新上市櫃公司在上市櫃當年,是否身處主要群體之內:

png

由圖中可以看到在新上市櫃公司當中, 身處主要群體的公司佔整體比重平均低於五成。 2002 年之前還曾在五成以上,但這比率逐年降至三成以下。 由此可見是否有主要群體的法人董監參與, 這件事似乎並沒有明顯差異。

而從歷年興櫃公司法人董監比例觀察亦知, 身處主要群體的興櫃公司比重平均也不超過五成, 而且這比重也正逐年下降當中。

相較於主要群體成員佔所有公司比重持續超過八成而言, 這些公司在新上市櫃公司與興櫃公司的比重明顯低很多。

那麼相較於所有有法人董監事的新上市櫃公司, 來自於主要群體的公司有多少? 下圖為歷年新上市櫃公司中,主要群體在不同比較基準下的比例:

  1. 主要群體的公司數 / 有法人董監事的公司
  2. 主要群體的公司數 / 所有新上市櫃公司

png

由圖中可見, 在有法人董監事的公司當中,主要群體比重略高於五成。 但這比例與前文的主要群體連接數佔整體八成以上相比仍明顯較低。

是否存在優秀的投資公司?

假設我們定義所謂的投資成功為: 出現在新上市櫃公司當年底的法人董監事名單上。 則根據各法人董監事成功次數多寡繪成直方圖如下表:

png

多數投資公司僅成功一次, 但有少數公司可成功一次以上, 我們試圖將成功次數在五次以上者列出如下:

投資公司 成功次數 主要股東或代表集團
開發 57 開發金
交銀 21 兆豐金
光華投資 8 國民黨
中盈投資 8 中鋼
行政院開發基 8 行政院
兆豐商銀 7 兆豐金
中歐創投 6 開發金
D和通創投 6 台隆工業
富鼎創業投資 6 信邦電、台肥、永豐證、義隆電、元富證、優群、崇越...
華邦電 5 華新麗華
中華開發創投 5 開發金
大同 5 大同
台元創投 5 裕隆、台元紡織
和通創投 5 台隆工業
中鋼 5 中鋼
新揚投資 5 裕隆
中央投資 5 國民黨
華榮 5 華榮電線電纜

看起來成功次數較多者,多與國內主要財團與銀行有關。 但其中有趣的是,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央投資與光華投資也名列當中。 配合排行居於前位的兆豐金與開發金等集團, 我們似乎可以想像得到:藉著過去黨國資本主義的裙帶關係與潛規則運作, 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似乎比一般法人機構更容易獲得投資新上市櫃公司的機會。 實際上黨營事業 (中央投資、光華投資) 的成功次數也多半集中在 2000 年以前, 2000 年政黨輪替以後成功次數已大幅減少。 以近五年的情況統計,下圖為近五年新上市櫃公司的董監事法人統計:

png

根據過去五年成功案例統計可發現, 開發工銀、兆豐金、國發基金依舊維持一定的成功次數。 但如今開發工銀已非黨營事業,而兆豐金背後最大股東是財政部。 過去黨營事業結構龐大,但隨著國民黨逐一出脫手中黨營事業 (Ex: 復華金、開發金、建華銀行等),投資新上市櫃公司的影響力似乎也日漸式微。

投資公司成功率分析

從上節結果來看,這統計似乎告訴我們: 要想獲得較高的上市櫃機會,還是要與銀行、黨營事業或大財團在一起比較靠譜。 但這邊存在兩點需要釐清:

  1. 根據前節的統計結果顯示,新上市櫃公司中主要群體的比重並不比非主要群體高, 故主要群體的法人董監事不存在特殊優勢。
  2. 某些公司 (如:開發工銀、兆豐商銀) 擔任法人董監事的公司數較多,當然成功次數也高。

為了探討成功次數與成功率之間的關係, 我們試著把縮小樣本至興櫃公司 (2002 年以後方成立興櫃市場), 統計各公司擔任興櫃公司之法人董監事數與成功上市櫃數之比。 為了便於觀察成功率變化, 在此我們僅取曾任三間以上興櫃公司者進行觀察統計, 詳細統計結果請見連結

png

由圖中可見這些公司投資興櫃公司的成功率多半在五成以上 (不論是否為主要群體), 與前節統計七成以上新上市櫃公司皆有法人董監代表結果一致。 但問題是:前幾名公司看起來像是屬主要群體成員, 為何成功率反而高?這點要從法人董監之間的合作關係看起。

法人董監間合作關係分析

成功次數高的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合作關係?

下圖為根據新上市櫃公司的董監事法人股東資訊,重新製作了投資公司間的合作關係圖 (省略兩間以下的合作關係)。 兩家公司間的連線代表共同投資某新上市櫃公司,圓圈越大表示成功數越多,紅色圓圈表示成功五次以上。

png

下圖為根據近五年資料所作的合作關係圖,紅色圓圈表示成功三次以上:

png

由上圖觀察到幾個現象:

  1. 長期以來不少新上市櫃公司皆與以開發金、兆豐金為核心的大投資集團有關。
  2. 近五年主要集團現象不如過去明顯,但還是可以看到兩個投資集團實為一個 (開發工銀與中華開發創投實為同一集團)。

從每年底興櫃公司的法人股東公司數統計,也可以看到投資公司的合作模式正在轉變當中。

png

多數公司的法人董監在兩間公司以下,且無任何法人董監的公司比例逐年下降中,與前節具有法人董監之興櫃公司的比重逐漸升高結論相同。 唯一擁有十二位法人董監股東的興櫃公司為高鐵 (2633)。

對於投資公司間的合作關係變化,這邊也準備了 GIF 協助觀察,可以觀察歷年投資於新上市櫃公司與興櫃公司的投資公司們彼此的合作關係變化。

png

結論

  1. 有法人董監事的公司,比較容易獲得上市櫃的機會。
  2. 來自主要群體的法人投資不會比較有利,但機會高於非主要群體的法人投資。
  3. 主要群體的興櫃公司比重正逐年下降中。
  4. 黨營事業的成功率逐年下降,但兆豐金與開發金之相關事業仍有一定影響力。

後記

對於黨營事業投資數為何會逐年下降,這點過去已有不少文章討論。 筆者認為主因不脫於民進黨執政後, 官員與社會要求歸還黨產聲浪逐漸加大有關。

另外以筆者過去身處金融業之經驗為例, 金控公司法通過後,使得國民黨藉此陸續整併旗下投資事業, 而後復華金與開發金又轉移股權, 所以至今控制的公司數不像過去那樣多, 但以現今經濟部商業司資料來看,其實力依舊不可小覷。

最後附上國民黨出脫黨營事業簡表,供讀者參觀對照。

2001: 
    - 金控法通過
    - 開發工銀與菁英證券合組為開發金

2002:
    - 復華證金與復華證券合組為復華金控
    - 大華證券併入開發金
    - 交通商銀與國際綜合證券合組為兆豐金
    - 兆豐金先後合併中國輸出入銀行、中興票券、倍利國際證券、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中國產險、中央國際證券投信
    - 華信商業銀行、建弘證券與金華信銀證券合組為建華金

2005:
    - 建華金合併台北國際商銀

2006:
    - 建華金改名為永豐金
    - 元大證併入復華金,改名為元大金

本文屬 TEJ 部份權利屬於臺灣經濟新報所有。

Comments